昌江农业命脉-石碌水库

黎族竹木器乐,传承千年的黎族原生态之声

时间:2025-08-06来源: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

黎族竹木器乐

黎族竹木器乐指的是海南黎族人民使用以竹、木等材料制成的乐器演奏的音乐。黎族竹木器乐在国内堪称一绝,在国际上也非常罕见。

黎族竹木器乐主要流传于海南岛中南部黎族聚居地区,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1.png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展出的黎族竹木乐器。图源:海南日报

3000年前,黎族人民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过着原始生活。最早出现的乐器是独木鼓。据黎族祖先歌传述,远古时候因雷公击倒大树起火,烧树成洞,黎族祖先就击木洞呼众围猎,后来人们用牛皮或鹿皮蒙住大洞口,敲起来咚咚响,以作招众、祭祀和乐器使用。

叮咚木也是早期出现的打击乐器。古时,黎族砍山种山兰,山猪常常在夜间出来糟蹋山兰稻。为了保护山兰稻,看守山兰的人,就在山寮吊起两根木杆,打击响起叮咚声,以驱赶山猪。后来发展成跳舞娱乐用的打击乐器。

此外,鼻箫、口弓、喇咧、拜、洞勺(灼吧)、哔哒等传统乐器也是黎族早期的乐器。

史书记载黎族自汉代起有器乐活动。清《感恩县志》记:“汉代县属分三星美孚大鬃复黎四种,以木为弓,以牛角为号,以击鼓为乐,以射猎为生。”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苏东坡被贬至儋州时,就有“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的描述。

清代张庆长《黎岐纪闻》载:“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夜齐集野间,男弹嘴琴,女弄鼻箫,交唱黎歌。”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对黎族传统器乐的挖掘和运用受到重视。

 黎族竹木乐器主要有以下几种 

鼻箫:是用鼻气鸣管乐器。用长约60厘米的无节石竹制成。箫身头、尾各开1个音孔。吹奏完全依靠鼻孔吐气、吸气来控制音调,音域可达八度。音色清幽婉转,悦耳甜美。鼻箫在全国实属罕见,在黎寨鼻箫十分流行。青年男女几乎人人会自制、自用,因此它常被作为爱情的媒介,吹奏鼻箫约会情人,倾诉爱情。

口弓:黎语叫改,是弹拨与吹气相结合的体鸣器。用2片簧片平行安装在1根长约2厘米的木柄上。簧片有竹制和铜制2种,各长约6厘米,宽1厘米,相距约0.5厘米。弹奏时把口弓放在唇口边,用手指弹拨弓片,同时用口腔送气。通过唇、舌动作变化和吐气、吸气的气流变化使簧片振动,发出八度、九度音域。音色细长柔和,娓娓动听。在黎族地区,口弓常用作青年人约会的工具,每当夜幕降临时,男青年便穿戴整齐,三三两两来到姑娘居住的“隆闺”前吹奏口弓,以求得“隆闺”里的姑娘开门。寂静的夜里,口弓的声音悠扬婉转,缠绵动听,吹奏技巧高超的青年往往能首先得到姑娘的青睐。

喇咧:黎语称“曹咧”“追咧”“咧喽”等,是黎族独特的气鸣管乐器。

 

拜:是黎族自制的气鸣管乐器。

洞勺:亦称洞箫、伦,竹制管乐器。

 

哔哒:俗称排箫,竹制吹管乐器。

椰胡:黎族称姨芒。以椰子壳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在黎族民间八音队普遍使用。

树叶: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乐器。技巧高超的演奏者可一口同时吹响两片树叶,像吹口琴一样可以吹出各种歌曲。

竹笛:是边棱气鸣乐器。用细竹制成,有长短两种。

 

独木鼓:50~100厘米,直径30~60厘米,一般用鹿皮或牛皮和木头、藤条等制作而成。

 

叮咚:叮咚为打击乐器,多用中平木制作,原用两根木条,一根为“叮”音,一根为“咚”音,故名“叮咚”。后发展由用四根或五根木条组成。叮咚的大小长短是根据需要而确定的,一般厚8~12厘米,长170~200厘米,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音韵。叮咚可发出7个音阶,声音清脆悦耳。

 

黎族竹木器乐和乐曲是黎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聚众议事、围猎、传讯、祭祀常用独木鼓。驱兽、赶鸟守卫农作物敲击叮咚木,男女约会、示爱,常用鼻箫、口弓。婚丧、欢庆、娱乐离不开喇咧、洞勺、拜、哔哒等的综合运用。

在村寨中、山野间、集会上、篝火旁都飘荡着传统乐曲的旋律,它们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相依相伴。特别是乐器,以大自然中的竹木、畜兽皮为原料,制作简易方便,容易被民众所获取,男女皆能,被群众广泛使用。



COPYRIGHT @ 2025 BY 昌江县博物馆 www.cjxbwg.com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琼ICP备16000255号   技术支持:海南锐点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电视app下载  电视盒子app  电视直播app TV APP  电视宝应用商店  TV BOX接口  星火电视直播海外版  TV BOX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