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考古盲盒丨治平寺碑
治平寺碑遗址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昌城乡新城村西北500米处。遗址西南一条水沟自东南流向西北,周围为农田。
遗址处现已无遗物留下,治平寺碑已移至新城村口土地庙旁。治平寺碑高200厘米,宽80厘米,厚10厘米,碑额横书、楷体阴刻。字大12×10厘米,碑文直书楷体阴刻,字大2.5×2.5厘米,共724字。系昌化县令陶元淳重建治平寺撰写。
碑文:东坡先生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赋诗二章。以《王梅溪诗注》证之,双溪馆在县治前。考,宋县在今之昌化村。溪水发源五指,经德霞枕水岗而下,至县之东境,分为南北二流,故曰“双溪”。坡公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又在东大约溪水分流之所。其遗址也,今其地皆为黄沙白草。询之土人,佥曰:“此故良田,明初横惺水患,城邑迁改,无复一亩存者,而今赋额未除,县坐此萧条。”吾闻言嗟叹。行求所谓双溪馆治平寺者,了不可得,亦莫有知其名者,盖古迹沦废已三百年矣。吾将欲复之而未遗也,溪北云谷虚冷,林木深秀,望之若图画。其中隙地一区,泉甘土肥,榛莽既辟,豁然天开,意境迥别,不复知为昌土也。吾以今城址卤,不可居民,建议筑堡于此,为保聚安。集之计,遣人伐材于山,如工于府,一切不费于民,立届宇五层,为室二十一间。中一层覆以陶瓦,前后各二层,则竹木茅草而已。功未成而余将去官,惮其志之不遂也,尉来告我曰:“夫节序朝贺,明有敬也。”“今御座虽设,而未有奉安之所,不得为敬。”吏趋而进曰:“州县积贮,备凶荒也。今转输既多,而未有盖藏之利,不可为备。行旅之出于其途者,休车雨中,曰:水潦方降,已病涉也,仕宦之阻于是溪者,徘徊道左,曰:侯馆不立,无即次之安也,嗟夫!此皆先生之政载!在月,令掌诸候人设官以董之。及时以课之者也,而今故若是乎?自置县以来,制度亦屡新矣,而鄙塞如故。有其举之而复房之,抑废之而不复举耶?无亦赋额虚悬,百物凋耗,故陵夸衰,废并古迹而俱湮也。”“今欲复之,又恐重劳吾民,吾奚忍哉!”尉曰:请改宇为佛寺,而以其中奉安御座,旁国囷仓,其余以休行旅,一举而数利附焉。继自今以往,鸠我民而保聚之安,集之,特易易耳。”余曰:“善”楚人陈国龙,素善士,请捐贳财,尽易以瓦,增置屋宇。延僧董其中,且乞寺额。余惟名贤之遗迹不可久湮,向国欲复之而未逮,今因公家之事,以致其杯古之思,而又利益于地方,则斯寺额,舍治平无可者。于是伐石立原碑,为之记,以遗之。及余未去鸠工,以溃于成,民虽劳,力可已矣。意更欲复双溪馆,祀坡公于中而力不能逮,则以俟后君子。
此碑文《昌化县志·艺文篇》中《重建治平寺碑记》有载。
来源:昌江黎族自治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