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纹样赏析之“百花纹”
百花纹
百花纹又称“满花纹”“万花纹”“万花堆”“万花锦”“繁花纹”等,这一纹样的历史源远流长,古时工匠们受大自然的启发,开始将各式花卉的形态和色彩巧妙地运用于工艺创作之中,其纹样由多种花卉组成,种类繁多,表现手法多样,装饰形式丰富,犹如百花堆聚,故有此名,随着时间的流逝,百花纹的样式和技艺日益丰富,使其装饰性与写实性兼具,多用于罐、瓷板、瓶、盘、碗等。
“百花纹”
民国 景泰蓝百花不落地天球瓶
百花纹最早见于清乾隆景德镇窑的粉彩瓷器上,以其繁复华贵的装饰纹样,反映出这一时期国力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写照。嘉庆时期其继续流行,延续到清末光绪时期,以后各代均有烧造。清代赵汝珍所著《古玩指南》有述:“嘉庆……佳品不多,惟万花瓷品俗名百花,到底以此时为佳耳。”由于百花繁密不易见纹饰地色,俗称“百花不落地”。
此件器物小口、直颈、丰肩、腹硕、假圈足,整其釉面镶铜丝,饰以百花纹,再以彩釉填绘烧制,花纹繁复而精致,色彩斑斓多姿,工艺精湛,极具观赏价值。
民国 银烧蓝菱形花卉纹发簪
烧蓝是一种传统的首饰加工工艺,其特点是在银器表面进行装饰和点缀,以增加器物的色彩和美感。烧蓝工艺的主要步骤包括在金属胎体上填满色彩丰富的珐琅釉料,然后在高温下烘烧,使釉料熔化为液体并固化在胎体上,形成色彩鲜艳、透明感强的釉面色彩,具有独特的美感。
此件器物以菱形纹作为边饰满铺为地,装饰红蓝两色五瓣花卉,花瓣边缘线条流畅,形状饱满,发簪边缘以银绞丝装饰,簪头饰以烧蓝如意,尽显巧思。
百花纹在明清时期极为盛行,尤其是在康熙、乾隆时期,常以牡丹纹作为主要百花纹,周围辅以多种花卉并行围绕,也多见蝴蝶纷飞其中,此件赏盘器型规整,内绘牡丹居中,四周绘荷花、桃花、菊花以蝴蝶分割排列,釉色明亮、饱满,花瓣、花蕊、叶片栩栩如生、色彩对比和谐,呈现出层次丰富的视觉盛宴。
清 景泰蓝开光花卉纹帽筒
百花纹的构图同样极具匠心,工匠们根据花卉的属性和寓意进行精心的搭配和布局,将大自然的斑斓色彩和无穷生机巧妙地融入各类工艺品、家具和衣物之中,大大提升了它们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帽筒”兴起于清朝咸丰年间,兴盛于上世纪前半叶,是从帽架演变而来,古代置于案头专门为了安放帽子的器物。瓷制的帽筒大约乾隆以后才出现,清代晚期格外的流行,后来,发展成为居家摆设、婚嫁用品。
牵牛花、菊花、荷花、牡丹、茶花、月季
(左起依次)
百花纹图案多以牡丹花为主,并绘菊花、茶花、月季花、荷花、百合花、牵牛花等。绘画极为工致秀丽,百花花色各异、姿态万千,花之仰覆姿势、阴阳反侧,都各尽其妍。将象征不同季节的牡丹、荷花、菊花等花卉巧妙组合,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四季更替,更寓意着吉祥和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