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寻龙迹——文物里的中国龙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为鳞虫之长,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相传龙与凤凰、麒麟等并列为祥瑞,是各朝各代器物的重要题材。古代龙文化丰富多彩,中国龙的艺术形象是独一无二的,与龙有关的种种文化现象也自成一体、独具一格,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在文物身上我们可以窥见龙文化历经千年的演变。
陶瓷器里的中国龙
五彩社火瓷盘
清五彩社火瓷盘,高5.3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18厘米。敞口,圆腹,圈足。白胎施釉,盘壁与盘底平滑过渡,周围绘立石、松树、梅花、芭蕉和楼阁;以半幅盘面彩绘舞龙、旱船、祭祀等场景,层次清晰。图中百姓有的举灯、骑马,有的敲鼓、打镲、吹号,有的舞龙戏球、燃放爆竹,一派喜气洋洋、热闹非凡的场面。整体布局层次丰富,色彩浓淡相宜,远山近景,人物表情,无不细致刻画。唐、宋、金时期的瓷盘绘图主要反映民间生活场景,人物、动作、场景单一,系民窑产品。明代这种描绘节日场景的纹饰被官窑瓷器吸收采纳,将表现人物与场景扩大,发展至清代逐步成为官窑瓷器上的一种象征图案,寓意喜庆太平。
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舞龙
社火,是伴随着华夏农耕文明诞生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农村广为流传,历久不衰,主要集中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进行表演。它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多种形式的通称,其中舞龙与舞狮则以其威武雄壮的气势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其历史悠久,在全国多地分布,形式品种多样,全国的舞龙有上百种,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发展,表现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
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的图腾,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海中神物,人们把它看做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吉祥灵物。因此有的地方久旱不雨时,便舞龙祈雨;有的地方插完秧,舞龙驱虫。舞龙历史悠久,汉代已有了形式比较完整的关于龙的文字记载。据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当时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每条龙都有数丈长,每次5~9条龙同舞。人们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龙。渐渐地,舞"龙"成为了人们表达良好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尤其是在喜庆的节日里,人们更是手舞长"龙",表达欢快的情绪。
耍龙灯的时候,有几十个大汉举着巨龙在云灯里上下穿行,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变化万千,间或还有鞭炮、焰火,大有腾云驾雾之势!下面簇拥着成百上千狂欢的人们,锣鼓齐鸣,蔚为壮观。这种气势雄伟的场面,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情绪,振奋和鼓舞了人心,因此,舞"龙"成为了维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乐章,也体现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无往不胜的豪迈气概。
来源:山丹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