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
这是一组彩绘人物戏俑,高约20厘米,1959年出土于山西省侯马市西郊的董氏墓。
董氏墓为砖砌仿木构建筑,墓室后壁上部有砖雕戏台一座。戏台为单檐歇山顶,两根八角形小矮柱上承台面,简洁精巧,台上排列着5个戏俑,均作表演状,面部有化妆。它们是金代戏曲演出的实物见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文物内容
据元陶宗仪《辍耕录》卷 25 《院本名目》条记载:“院本则五人:一曰副净,古谓之参军,一曰副末,古谓之苍鹘,鹘能击禽鸟,末可打副净故云。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装孤。”
这些戏俑均施彩绘,形象生动,装束和表情动作与《辍耕录》所称的金院本五个脚色(也称“角色”)行当相吻合。它们分别是“装孤”、“副末”、“末泥”、“引戏”(装旦)、“副净”。
北宋灭亡后,金人掳其艺伎北上,散落于山西,与晋南乐舞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戏曲。人们以戏中各脚色人物,来演绎戏外真实人生。公忠者雕以正貌、奸佞者刻以丑行,脚色行当丰富多彩。
5个相对固定脚色,又称为“五花爨弄”。这组戏俑,便是根据当时流行的“五花爨弄”雕成的,生动再现了当时的世俗生活和戏曲的繁荣。
头戴黑色幞头,身穿宽袖红衣,左手置胸前,食指与中指指向胸口。它是“装孤”,一个专门扮演官员的脚色。
头戴黑帽,穿圆领窄袖黑袍,面部微向左倾,左手掖衣襟,作怒视状。它是“副末”,一个专门制造笑料的滑稽脚色。
头戴黑色展脚幞头,身穿宽袖圆领红袍,腰间束带,脚蹬黑靴,双手捧笏斜贴于左胸,它是“末泥”,也是整个一出戏中的主角。
面容秀丽,发髻高高攀于头顶,着窄袖团花红袄及黑靴,腰系黄带,右手执扇,并翘起食指和小指;左手置于腹部,右手拿一扇子搭于左肩上,两腿一前一后,右脚尖及地,脚跟向上,张口露齿,神情活泼,是为“装旦”,也是金元戏曲中常见的“引戏”。通常在演出中是首先出场表演,然后引出其他脚色。大多为女子装扮。
来源:来往梨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