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故事 | 来自波斯的神秘之蓝
1965年考古人员在福州市北郊莲花峰东宝山南坡,发现了一座早年被盗的闽国王室墓葬,墓主人叫刘华(896-930年),是闽国第三代君主王延钧的王后。
墓道及第一道封门
墓葬中珍贵的物品已被盗墓者洗劫一空,只清理出了三件孔雀蓝釉瓶和一组雕塑精美、颇具盛唐遗风的陶俑。其中三件精美的孔雀蓝釉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们无论从器型、纹饰还是釉色上,都带有浓厚的异国色彩,在国内属于首次发现。
这3件孔雀蓝釉瓶通体上釉,釉厚晶莹,瓶内彩色青灰。橙红胎,质松。器形基本一致,敛口,广腹,小底,状如橄榄。有两种不同形式:
I式,2件。高77.5一78.2、口径12一14、腹径 40—41、底径16厘米。肩颈部附三耳外腹壁贴塑三组幡幢状的纹饰,下腹部有一道粗绳状的贴塑纹。
II式,1件。高74.5、口径15、腹径42、底径17厘米。颈肩附四耳。腹壁环贴四道粗绳状的纹饰。
根据专家多方考证,认定孔雀蓝釉瓶是中西亚古代波斯(即今天的伊朗)的产品。古代波斯素以制陶著称,在波斯当地这一类器皿常用来盛油并深埋于墓室内点灯,俗称“长明灯”。
石雕覆莲座
在刘华墓中还发现了三件“石雕覆莲座”,均为扁圆形,中间凿圆孔。由于刘华墓被盗,墓内器物均被移动位置,这三件石座的用途不明。待孔雀蓝釉陶瓶发现之后,人们便推测,这两者刚好成套,石雕覆莲座可能为孔雀蓝釉陶瓶的底座。原因是,三件陶瓶在刘华墓中作为“长明灯”使用,其本身器形不够稳定,装入燃油后更甚,造墓者为了保持其稳定性而制作了这三件石座。
繁盛的海外贸易
这三件漂洋过海而来的孔雀蓝釉瓶,是闽国海外贸易繁盛的实证。
航路顺畅之后,福州的水上交通日渐便利,连巨舶都能乘着潮水来到城下,这大大方便了使者和商旅往来。在闽国统治的四十余年内,北至新罗 (今朝鲜),南达南洋诸岛及印度、三佛齐和阿拉伯等国家,都与福建展开了贸易,福州成为由海路向中央转运物资的枢纽,闽国的陶瓷和铁器大量输出,象牙、犀角、香料、玳瑁等异国奇珍源源不断地输入。
频繁的海外交往,不仅促进了商业发展,异域文化对闽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丧葬习俗。在闽国王公贵族的墓室中随葬孔雀蓝釉瓶已成为一种习俗或者是随葬礼仪,一直延续了三十多年。刘华墓出土的这三件孔雀蓝釉瓶为中波人民早期的友好往来提供了实物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