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二十四节气丨寒露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今天,我们迎来中国农历中第17个节气寒露,也是秋季第五个节气。寒露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寒生露凝,因而称为“寒露”,此时南方秋意渐浓,北方广大地区开始呈现冬天景象。
今天,博物馆将带您看看文物里的“寒露”,从文物中探寻寒露习俗。
北京民俗博物馆寒露节气馆藏文物
明代 黑地金漆梅兰竹菊纹提梁文具箱
寒露登山“辞青”与在阳春三月“踏青”相对应,别离浓郁青绿的夏日,迎接金黄的菊花与漫山红叶。菊花因在一片肃杀的秋季开放正艳,故在传统文化中用菊花比喻节操清雅,并且在中医认知中,菊花有清热之用,有益身心,延年益寿。
古人在寒露这一天在高山之上,俯瞰苍茫山野,饮酒作诗,温一壶菊花酒,尝一口菊花糕,寄情于山水之中,风雅至极。
在北京地区自古便有在秋日登高、赏红叶的习俗。元代延祐二年,左榜进士欧阳玄在京科考时,曾登上香山并留诗纪念“九月都城秋日亢。马头白露迎朝爽。曾向西山观苍莽。川原广。千林红叶同春赏。一本黄花金十镪。富家菊谱签银榜。龙虎台前驼鼓响。擎仙掌。千官瓜果迎銮仗”
近代 木质平板秧马
清代记述苏州地方风俗的《清嘉录》有载,农人以是日(农历八月廿四)为稻生日。农谚称“烧干柴,吃白米”,意指这一天如果雨水多则成熟的稻子茎杆容易腐烂,影响收成。
这件秧马是旧时的传统农具,苏轼曾撰写诗文提及过此物,流行于我国各地的水稻产区,从北宋时期开始大量使用,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防止农人受伤并且促进生产效率。
寒露节气前后,我国南方水稻普遍进入抽穗扬花期,而寒露风则是南方晚稻生育期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直接影响水稻的最终产量,俗语“寒露风 稻谷空”。除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外,合理安排播种期和收获期,是有效避免此类灾害的重要手段。
历史上北京地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水稻产区。东汉时渔阳太守张堪在如今的顺义地区带领军民开辟水稻八千亩,开北京水稻种植之先河。据记载在海淀,在三国曹魏时期就开始建渠种稻。元代通惠河扩道,两岸百姓也种植起了水稻。至清代,经选育良种,出现了被称为“御田胭脂米”的京西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