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农业命脉-石碌水库

明成化瓷器鉴赏一览(二)

时间:2022-12-09来源:故宫博物院

图片 1.png

1.青花麒麟纹盘,高6.5厘米,口径34.5厘米,足径22.2厘米。  

盘撇口,弧壁,圈足。砂底无釉,有褐色斑点,俗称“糊米底”。盘里口饰双弦纹,盘心青花双线圈内绘两只奔腾追逐的麒麟及朵云纹。盘外壁绘首尾相逐的麒麟,间以朵云纹。外口沿楷书“大明成化年制”横行六字款。  

明代瓷器工艺发展到成化时期出现了追求精致典雅的风尚。成化瓷器造型精致细巧,胎薄釉润,画风精细。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可分为早期青花和典型青花两个阶段。早期的青花瓷器风格与宣德时期相似,青花用进口青料,发色浓艳有黑点,但其生产时间很短,传世品较为少见。典型的成化青花瓷器由于采用了国产的平等青料,发色淡雅无黑斑,青花色彩更为清丽明快。成化青花瓷器多为小件的杯、盘、碗、碟、盖罐等器。这件麒麟纹盘器型大而不失秀美,胎釉精细,纹饰舒展豪放,为成化青花大器的典型之作,是一件稀有的传世珍品。


图片 2.png

2.斗彩海水龙纹“天”字盖罐,高13.3厘米,口径8.7厘米,足径11.2厘米。  

罐短直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盖平顶无纽。罐外施斗彩纹饰:肩部及近足处饰仰覆蕉叶纹,腹部饰海水双龙纹,盖顶饰海水龙纹。此器胎体细腻洁白,釉汁莹润平滑,红、绿、黄诸彩搭配,谐调亮丽。罐盖与罐体的色彩和纹样有别,是清雍正时期所配。罐底青花楷书“天”字,故有“天”字罐之称。


图片 3.png

3.斗彩开光折枝莲花纹罐,明成化,通高12.7厘米,口径6.2厘米,足径6.5厘米。清宫旧藏。  

罐直口,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通体斗彩装饰。肩部和近足处分别绘覆、仰月花纹。腹部均饰五个菱形开光,开光内绘折枝莲纹,开光之间隔以上下呼应的折枝莲和花叶纹。罐附平顶圆盖,盖面微隆起。盖面绘上小下大正方形成90°角叠放,小正方形的中心绘朵花,四角均绘如意头纹。盖周边绘矾红彩卷草纹。青花发色淡雅,所施釉上彩有红、绿、黄等。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开光是瓷器装饰方法的一种,系指在器物上先用线条勾描圆形、菱形等区域,然后在区域内描绘图案。这一技法能够起突出图案主题的作用。擅用开光技法进行装饰是成化斗彩瓷器的一个特点。


图片 4.png

4.斗彩怪石花蝶纹罐,明成化,高10.5厘米,口径10.8厘米,足径9厘米。

罐直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浅圈足。通体斗彩装饰,于坡地上描绘怪石牡丹和怪石月季各两组,相间排列,辅以飞舞的蝴蝶。全部图案均在釉下以青料勾勒轮廓线,釉上填涂红、黄、绿、紫等彩,给人以清新亮丽之美感。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形体饱满,釉质白润,画意生动。  

从传世和出土的成化斗彩瓷罐来看,其造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高体罐,另一种是矮体罐,此罐属于后者。清代康熙时景德镇窑曾仿制过这种斗彩怪石花蝶纹罐。


图片 5.png

5.斗彩宝相花纹盖罐,明成化,通高19.7厘米,口径7.9厘米,足径8.4厘米。

此罐为目前所见成化斗彩罐中形体较大者。直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浅圈足。通体斗彩装饰。肩部与颈部分别绘如意头纹和莲瓣纹。腹部绘六组团状折枝莲托宝相花纹,团花间隔处上、下间绘对称朵云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附盖并非原偶,查《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可知,此罐上的盖子当为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陶官唐英奉旨所配。档案中称之为“成窑五彩荷花罐”。盖顶绘佛杵纹,环以相间排列的朵云和朵花,周边绘如意头纹。  

此罐造型娟秀,与灵动活泼的团状图案相配,可谓相得益彰。所施釉上彩以红、绿彩为主,局部使用黄彩,给人以清丽优雅之美感。


来源|故宫博物院



COPYRIGHT @ 2025 BY 昌江县博物馆 www.cjxbwg.com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琼ICP备16000255号   技术支持:海南锐点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电视app下载  电视盒子app  电视直播app TV APP  电视宝应用商店  TV BOX接口  星火电视直播海外版  TV BOX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