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荣的海南“探宝”之旅
日前,“重走史图博之路”学者记者考察活动中,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超荣的全线参与,让这次考察充满了学术性。李超荣多次带队在昌化江、南渡江和万泉河流域的台地和石灰岩地区的洞穴进行了广泛的野外考察,为海南的考古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记者采访了全程参与考察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超荣。
李超荣从2006年以来,他和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海南各市县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组成考古队,在昌化江、南渡江和万泉河流域的台地和石灰岩地区的洞穴进行了广泛的野外考察。
他们的考古成就填补了海南岛没有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的空白,证明海南岛至少在两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发现了目前中国最南端的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李超荣说,在他眼里,古人类劳动和生活留下的遗迹和遗物就是珍宝,而他在海南的多次考古,正是一次次的探宝之旅。
艰苦的“探宝”之旅
2006年5月至6月,为了配合昌化江大广坝水利水电二期工程,根据文物保护的要求,由海南文物部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所组成考古队,包括李超荣在内的考古人员对昌江信冲洞化石点进行了抢救发掘。
在信冲洞发掘中,考古队遇到许多难题。其中之一就是洞底距洞顶大约30米,而堆积物主要集中在洞的顶部,要发掘必须搭架;因为地势比较陡,运送钢管不方便,而且时间长,费用高。只好让当地村民就地取材用树枝和藤条搭成架子。
“这种架子实在没有什么安全保障,考古队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郝思德老师和中科院的李超荣老师都上了年纪,我们都劝他们不要爬上去,我们来就行了。可他们一定要亲自爬上去看。”昌江博物馆馆长黄兆雪回忆说。
“海南五六月的天气非常炎热,在洞内发掘因不通风,发掘一会就大汗淋漓,衣服全湿了。”李超荣说,很多时候,身体不能直起来,只能趴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进行考察和发掘。
事实上,不仅信冲洞遗址的发掘让考古队员们备尝艰辛,由于植被茂密和地形复杂,考古队在海南的野外史前考古工作都是非常艰苦的。
“使我非常高兴的是在昌江信冲洞发现了一枚特殊的巨猿牙齿化石。还有就是在调查洞外的生态环境时发现了燕窝岭旧石器旷野遗址。这是首次在海南发现旷野遗址,也是我国最南的旷野遗址。”李超荣说,只要看到自己发掘出的动物化石,一切劳累都忘了。
到目前为止,海南已发现哺乳动物化石地点3处、旧石器时代的旷野遗址8处、旧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2处、新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1处。这些遗址初步勾画出海南省的史前文化序列,并为研究大陆沿海史前文化与海南史前文化的依承关系以及琼州海峡的地质变迁、古人类的迁移与交流提供珍贵资料。
当“伙夫”的考古专家
“李超荣老师工作上非常严谨细致,手指甲大小的一块石片标本,他也不放过,而是认真拍照,测量、称重,编好号,作好记录。”黄兆雪说:“但是他没有专家的架子,对标本的拍照、记录等繁琐的整理工作,他都跟我们一起做。我们遇到什么不懂的事情,只要问他,他都会认认真真地讲给我们听,永远都有耐心。
2012年考古队在昌江王下乡钱铁洞发掘时,住在王下乡洪水村的茅草屋里。由于交通不便,食物都是从县城石碌买好带过去。“我们当时待了20多天,吃的都是洋葱、大白菜和胡萝卜这些耐放的菜。”黄兆雪说,那次李超荣的夫人也来了,工作之余,他们夫妻还给考古队员们做北方的面食,包括花卷、馒头等。“我们正好可以换换口味,李老师的揉面技术非常棒。”
钱铁洞遗址被初步确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地质学的年代属于晚更新世晚期,距今两万年左右,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遗址属于同时代的遗址,意味着海南岛至少在两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此前海南最古的人类遗址在三亚落笔洞,曾发掘出一万年前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及其伴生的石制品、骨制品等大批文化遗物。
跟李超荣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作为一名硕果累累的考古科学家,李超荣为人十分谦和。
在“重走史图博之路”的旅途中,活动的领队之一海南大学图书馆馆长詹长智教授赞扬他学术成果显著,为人十分谦和,令人好生敬佩。
“我们对文物进行价值鉴定需要专家意见,每次只要发一封邮件或者打个电话,李超荣老师很快就帮我们把意见做了。”黄兆雪说,从来没见他摆专家的架子。
为海南文化旅游献策
2006年,李超荣因工作需要来到海南,从此迷上了这颗美丽的“南海之珠”。他几乎每年都来,少则半个月,多则两个月甚至更久。不在海南的时候,他也通过这边结交的朋友,时刻关注着这里的变化和发展。他说,这里早已是他的第二故乡。
出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李超荣也十分关注着海南的发展。
“信冲洞巨猿牙齿化石地点在2013年5月入选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当时,李超荣老师第一个打电话给我报喜,我感觉他比我们还要高兴。”黄兆雪说,信冲洞所在的山岭跟当地一家水泥公司的矿区重合,这一度让李超荣很担心遗址的命运。
“海南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之后,整个旅游产业必将向一个新的阶段发展。”李超荣认为,对于旅游而言,文化永远是最核心的东西。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他也很希望自己的专业特长能为海南的旅游业提供一些帮助。
中西部地区其实蕴含着海南最为深厚的本土文化。李超荣表示,作为一门学科,考古除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之外,同样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帮助。这种帮助集中体现为,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证据支撑和方法借鉴。
“比如昌江王下乡,就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李超荣建议,在王下乡规划一条史前文化旅游景观专线,把皇帝洞化石地点、十里画廊、洪水村茅草屋、钱铁洞古人类遗址等全部纳入进来。在旅游的开发中,首先要修路。要科学开发,保护好原生态环境;在景区的建设中,要建精品工程。根据资金情况,逐步开发和发展。
当然,最让李超荣念念不忘的还是海南的考古。“福建省的考古工作者在东山岛史前考古调查中,收集了从海底打捞出来的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包括珍贵的人类化石标本。”李超荣说,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海洋省,也要注重开展这方面的工作。